bob手机版官网下载
你的位置:bob手机版官网下载 > bob手机版官网下载介绍 >
新家办前线|李宁四代经理人,干不过两个安踏二代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23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安踏集团的大老板丁世忠,这几天怕是要乐的合不拢嘴了。

前有迪桑特(中国)上半年营收超30亿,后有可隆的收入增幅达50%。这两个坐望百亿的品牌都是安踏收购来的,它们的蓬勃生长意味着安踏有能力批量复制FILA的辉煌,走出一条墙外“摘花”墙内香的道路。

更要紧的是,他们的掌舵人还都是丁氏家族的后代。

迪桑特的董事长是丁世忠的儿子丁少翔,今年29岁。可隆的董事长兼CEO丁思榕,系丁世忠的哥哥、安踏执行董事副总裁丁世家的儿子,1992年出生,如今也才刚过而立之年。

在丁世忠兄弟手里,安踏完成了“让耐克阿迪睡不着觉”的约定——自2022年起成为国内运动品牌头把交椅。

下一步,“不做中国的耐克,要做世界的安踏”的誓愿,很有可能将由丁家的子孙完成。

01双骄

丁思榕的履历很“二代”。

从小受家族企业熏陶,热爱运动领域。作为“户外发烧友”,丁思榕在篮球、乒乓球、登山、徒步、跑步方面样样精通,甚至收集了几百双运动鞋。

求学时丁思榕早早出国,后顺利考入英国考文垂大学主攻广告营销,毕业后先在一家英国公司“镀金”,而后回归安踏。

在家族企业中,丁思榕从担任厦门一家旗舰店的导购,到可以主导商品企划。2017年,安踏与韩国品牌可隆成立合资公司,有留洋背景的丁思榕加入可隆中国,最初负责区域零售,如今已是该品牌的掌舵人。

丁思榕

相比堂哥丁思榕,丁少翔的经历也很“二代”,叛逆的那款。

这位95后少爷坦言自小不爱读书,在英国念了一年大学觉得上课实在无聊,于是拿出了硅谷精英的做派——退学,气得丁世忠三四个月没和他说话。最后无奈于儿子“想赚钱”的执念,丁世忠只得给自家的叛逆二代亲自铺路。丁少翔也很知趣的在“自己闯”和“跟家里干”之间,选了后者。

纵然是集团太子,从基层开始打怪升级也是逃不掉的。

早在初三的时候,丁少翔就进入安踏实习,每天12小时工作制,把车间、店铺、仓库摸个遍。

2016年,当时已经从大学退学的丁少翔先后到日本、成都深入研修零售业;同年,安踏收购日本品牌迪桑特。2017年2月,历经中日零售业熏陶的满级主理人丁少翔接手迪桑特。

丁少翔

同在2017年于集团新收购的品牌中担任负责人,丁家两位后生的事业理应在此刻画下圆满句点,后续不过就是享受欲望被满足后的淡淡疲惫;殊不知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
无论是迪桑特还是可隆,两个“外来户”在中国市场都处在0基础起盘期,比起后续充满风险的整合、运营,完成收购反而是最轻松的一步。好在丁少翔和丁思榕的脑子都异常清楚。

丁少翔敏锐的预判到,海外品牌入华初期都会做的不错,但往往延续性不足。原因在于过分依赖原海外供应链,导致产能和灵活性不足,最后离中国消费市场越来越远。为此,丁少翔直接在国内建起迪桑特的产线,从根本上解决供给问题。

丁少翔

而在可隆的运作中,丁思榕则将营销人的能量开到最大:一方面捕捉到疫情期间精致露营的热潮,让可隆在户外赛道疯狂吸金;另一方面又缜密的抓取了一段价格真空,并在其中树立了“小众、专业、都市”这个刁钻的品牌定位,精准避开与同袍始祖鸟、斐乐甚至迪桑特的竞争。后续的品宣布局,更是丁思榕的舒适区。

除了战略能力强,少爷们的执行力也出奇的好。就拿叛逆的丁少翔来说,每天最早来、最晚走是基本操作,为了快速抢下优势点位,丁少翔放下面子,四处求人,“一天至少跑三个城市,经常是在上海吃的早餐,在南京吃的中餐,在济南吃的晚餐。”

据安踏内部人士透露,二代们主理的品牌在点位数、售罄率、店效等关键评估指标上都高空飞过,如今迪桑特和可隆的高增长结果也已经证明了一切。

02家族

观察安踏的组织结构,无法不惊叹于这个家族企业超绝的治理能力。

在安踏的核心管理层中,丁世忠执掌董事会,独揽企业战略大权;2007年加入安踏的老员工毕明伟和胞兄丁世家,分管集团的财务与生产;妹夫赖世贤,以及安踏另外两名资深高管吴永华和郑捷,各自总领一个品牌矩阵。

其中,迪桑特和可隆均从属于赖世贤领衔的“安踏品牌、除FILA的所有其他品牌”板块,俨然是“姑父带侄子”。

整体来看,安踏形成了一套以丁世忠为主导,“皇亲国戚”和“三朝元老”各占一半的领导班子。自上市以来,中间虽然经历过部分管线的微调,但高管人员构成17年来始终保持稳定,足见家族成员与专业经理人之间的默契程度。

丁世忠

现代化治理是权力层的平衡锤。一个很典型的例子,安踏旗下所有品牌都是恰到好处的“竞合”关系。

一些公司喜欢在各产品线之间挑起内斗,你死我活的竞争机制美其名曰“赛马”。然而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,更容易稀释组织内部的凝聚力。喜欢这样做的老板多少都自带偏执型人格,比如早年的乔布斯;还有一些公司走向另一个极端,简单粗暴的一言堂,后果是所有条线都陷入自暴自弃,“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,反正最后都是公司说了算。”

安踏选了第三条路,让每个产品线都能按照主理人的意志运作,并适当鼓励品牌对内对外都直面竞争。但与此同时,公司设立强大的中台系统做所有品牌的产业后盾,并通过颗粒度细致的复盘机制,杜绝品牌因发展过速而偏离价值本质。

这套经营策略是基于决策层的治理原则推导而来的。在安踏的执行董事会,无论是不是“丁家人”,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,共同为企业负责。意见相左的时候吵得不可开交也是常有的事,这已经是安踏的企业文化之一。

丁少翔就提到过,自己和其他主理人一样拥有制定迪桑特发展思路的权力,并没有所谓的“大家长”对其做限制或帮扶。而作为二代,丁少翔也担心过迪桑特以85后为主的员工团队会质疑自己“少主”的权威,但好在这样的情况并没发生。

丁世忠与儿子丁少翔

“我经常跟前辈们请教,鼓励员工反驳我,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我都会特别开心地接受……慢慢地,有了一点点成绩,大家对我的看法也慢慢地改变。”丁少翔在一篇采访中提到。为此他感谢团队:“是他们给了我成长的时间和空间。”

安踏不仅注重内部培养,大胆为家族外管理人才赋权;还伴随品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,大量引进海外团队。据说在今天的安踏总部,你能看见数量最多的全球顶尖品牌主理人。

当然,一切都有一个前提,家族权力中心的地位不动摇。

根据股权结构,安踏实控人是丁氏家族(包括丁世忠、丁世家两兄弟,妹夫赖世贤,丁世忠表兄王文默),他们合计持有上市主体超52%的股权。此外,安踏旗下的投资主体控制人由丁家人担任。

2024年上半年,安踏337.4亿元的营收体量相当于1.2个耐克中国、2.4个李宁集团、2.6个阿迪中国,耀眼的安踏托起了整个丁氏家族的荣华。

《胡润百富榜》显示,丁世忠的哥哥丁世家去年以425亿身家位列厦门富豪榜第二;妹妹丁雅丽和表哥王文默,分别以140亿元、125亿元的身家位列第五和第六。丁世忠本人居首,身家530亿元。

03灵魂

富贵泼天却没有兄弟阋墙,是制度的胜利,更是人的胜利。

丁世忠当然是世所公认的传奇。如果不是他17岁时背着600双鞋子离开家乡晋江,只身到北京找销路,不会有家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;如果不是他提出建立品牌护城河,不会诞生一个得名于“安心创业,踏实做人”的千亿市值企业。

但或许少有人知,今天能冠以“安踏创始人”之名的人却并非丁世忠。

“丁世忠有一位非常好的父亲,及早放权给儿子,而他的哥哥和妹妹也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补关系,没有争权,没有内斗。”一位熟悉安踏的人士曾在受访时坦言。1970年代,这位“非常好的父亲”创办的制鞋厂是安踏最初的样子,是所有故事的源头。他叫丁和木,安踏的创始人。

丁和木

公开信息显示,制鞋厂正式注册“安踏”品牌商标后三年,丁和木就退出公司管理层,完全托付给两个儿子经营。后面的日子里,公益领域成了丁和木的主场。

2003年,丁和木捐赠100万元,发起成立晋江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会——岸兜玉厚阿瑞慈善基金会。其中,“岸兜”是村名,“玉厚”“阿瑞”是丁和木父母的名字,这家基金会的善款主要用作特困群体救助。

其实在岸兜村,很多桥、路、庙宇、学校,都源自丁和木的捐建。据说2010年,丁和木看到村里的幼儿园破败,于是捐赠750万元重建了这所幼儿园,并冠以自己母亲的名字。在中国,以自己的名字捐建高等学府的富豪不在少数,以母亲名义建幼儿园的却属罕见。

2007年安踏上市后,丁和木的捐赠力度提升。2008年起,丁和木在周济困难群体、资助家乡建设的基础上,增加了给村里老人发放生活补贴,并在教育、救灾等领域加大了援助力度。

2011年,丁和木出资1亿元在晋江慈善总会设立“安踏和木爱心基金”,据知情人士称,这是他当时的全部积蓄。

2021年,丁氏家族宣布捐赠100亿元,成立以丁和木夫妇名字命名的“和敏基金会”。这100亿元里,60%以上来自丁和木所持的全部安踏股票。

丁和木谈捐款100亿:钱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啊!

毋庸置疑,“家文化”的精髓在丁氏家族中流淌,而丁和木信奉的利他共赢的商业价值以及反哺社会的公益精神,也早已铸成了安踏集团的血肉。虽然远离商业中心的丁和木并没有太多机会可以输出金句,但从一些只言片语中,仍然可以领略这位初代企业家的情怀。

“要给别人51%,自己留49%。”对于经营,丁和木这样说。

“钱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,我们的工厂办得很好,生意也很好,要那么多钱干嘛?就捐了。”对于慈善,丁和木这样说。

“公益爱心这条路我们是走不完的,但我一定会为此努力到最后一天,之后我的子孙肯定会继承下来,并且将会做得更多更好。”对于传承,丁和木这样说。

丁世忠是安踏的支柱,丁和木是家族的灵魂。

04超越

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完全摆脱负面,就像人也免不了有瑕疵。

安踏陷入过擦边营销争议、管理层减持引发过中小股东质询,每次业务变动即便能实现软着陆,其间也总有琐碎。只不过从经营大面上来说,国内没有几家比安踏更完美的商业样本。

发展的第一个十年,安踏在晋江系里率先完成品牌化突破,以精准的场景定位和“晋江频道”的成功营销打开市场。它的成功经验也带领了一众同乡企业,成就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:晋江经验。

发展的第二个十年,安踏上市。借助全渠道开拓、核心赛事赞助、DTC模式尝试伴随经销体系改革、数字化建设等,安踏逐渐赶上曾经的对手李宁,跻身中国运动鞋服品牌第一梯队。

2007年 安踏于港交所上市

发展的第三个十年,安踏盘活了意大利品牌FILA,为集团再造了一个增长极。以此为起点,安踏开启全球采买之路,“多品牌、单聚焦、全球化”代替过去的“多品牌、单聚焦、全渠道”,成了新的集团战略。国际运动领域俯拾皆安踏,不再是天方夜谭。

上市十年来 安踏营收将近翻了四倍

第四个十年的开端,安踏打掉了雄踞中国运动市场近20年的耐克、阿迪,向“世界品牌”从容进发。稳健的组织力是培植这个愿景的沃土,至于已经萌芽的丁氏少帅们,则是这片沃土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之一。

丁少翔曾被问及是否想要超越父辈,回答是“当然有想过”。正如当下的“世界安踏”在迭代过去的“中国耐克”,新上任的主理人也在试图掌握未来潮水的方向。

凡是安踏人或许都有挑战的惯性,不止是二代而已。毕竟“超越”就明晃晃的写在slogan里。

安踏——永不止步。

丁和木丁少翔丁世忠丁思榕迪桑特发布于:四川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